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培养一批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特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工智能+ ”专项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国内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每个团队不超过10人(含作品申报者),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可以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组队。参赛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即 1985 年6月1日(含)以后出生。
鼓励支持中外青年联合组队参赛。除上述参赛人员范围外,还主要包括具有国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在读学生(主要指有国外学籍的外籍学生及中国籍海外留学生)和具有外国国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在读学生(主要指外籍来华留学生),相关要求参照上述内容。
二、赛道安排
(一)“人工智能+ ”创意赛
1.赛道介绍
本赛道为开放式创意赛道,注重作品的创新创意。参赛者可基于学科实际及兴趣爱好,借助大模型技术,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完成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设计、开发和线上运行,体验人工智能原生应用从开发、展示到运行的全流程。
2.作品形式
需提交项目策划书、项目视频介绍、线上链接等材料。最多可上传10张照片,非必填,每张不超过5MB,支持常见的图片格式(jpg、jpeg、png)。视频要求必须是在九天平台所创建的智能体应用功能的完整演示录屏,时长要求3分钟以内,上限为200MB,mp4格式。
(二)“人工智能+ ”应用赛
1.赛道介绍
本赛道鼓励广大参赛者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问题,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自身所学所长,助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 ”向纵深发展(附相关研究方向供参赛学生参考)。
应用赛九大选题方向参考:
①人工智能+农业发展
②人工智能+工业制造
③人工智能+医疗健康
④人工智能+教育教学
⑤人工智能+交通运输
⑥人工智能+环境保护
⑦人工智能+政务管理
⑧人工智能+文化旅游
⑨人工智能+其他综合领域
2.作品形式
需提交项目介绍和展示材料、佐证材料等。作品(实物或者技术)须能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全方位展现。最多可上传10张照片,非必填,每张不超过5MB,支持常见的图片格式(jpg、jpeg、png),可上传与作品相关的介绍视频、展示视频等,非必填,上限200MB,mp4格式。
(三)“人工智能+ ”挑战赛
1. 赛道介绍
本赛道由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立足实际研发需求,提出需要破解的“卡脖子”难题,广发“英雄帖”,汇聚青年智慧集智破题。题目如下:
序号 | 题目名称 | 支持单位 |
1 |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遥感影像分析与语义理解 | 红山开源平台启元实验室 |
2 | 基于量子计算的人工智能探索与应用 | 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3 | 基于国产算力平台的文档智能体开发 |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
4 | 端侧可部署的双臂操作算法设计 | 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5 |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长时序任务规划 | 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 |
6 | 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与先进药物递送智能体构建 |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7 | 中医专病临床智能辅助诊疗大模型 | 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8 |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地方文脉数字挖掘与呈现 | 北京元引科技有限公司 |
2. 作品形式
根据各题目要求完成相关作品,题目方案详情见附件1。
三、赛事要求
(1)作品要求。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本届竞赛主体赛、其他专项赛,仅可参加本专项赛的其中一个赛道,往届报送过的作品不得重复报送。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 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参赛范围之列。作品必须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严禁抄袭。
每件作品仅可由1所高校推报,学校将在推报前对参赛团队成员及作品进行相关资格审查。各学院申报作品总数不限,参赛学生每人限主持1件。
(2)赛程节点。请于5月30日前以学院为单位将参赛作品发送至校团委邮箱nylgxytzb@163.com,校团委将组织评委进行评审,择优推荐参加上级比赛。省赛组委会组织评审环节,并于2025 年7月15日前完成国赛推报工作,不限名额择优推报。7月中下旬至 9月上旬,组织国赛初审。终审决赛与主体赛全国终审决赛一并开展评审。
(3)相关支持。参赛学生可登录“挑战杯”竞赛官网 (http://www.tiaozhanbei.net/)获取模型、数据、算力、培训等资源。
四、作品激励
(1)据作品报送情况,评选出若干优秀作品予以激励。优 秀作品中,特等奖作品不超过 10% 、一等奖作品不超过 20% 、二等奖作品不超过 30% ,其余为三等奖作品。
(2)对组织学生参赛范围广、工作力度大、作品质量高的学院,校团委将通过组织典型选树、寻访活动、宣讲交流等方式予以宣传表扬。
联系人:张晔 62076393
陈阳 18631864432
共青团南阳理工学院委员会
2025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