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师生防诈识骗意识,防止师生参与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或关联犯罪,最大限度地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发生,根据上级有关会议及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创建“无诈校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决策部署,以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环境为目标,以增强师生反诈防骗意识为抓手,通过机制建设、技术防范、宣传教育等多维度的措施,打造“无诈校园”,筑牢校园反诈防线,进一步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
二、工作目标
以“宣传-预警-处置”闭环管理为核心,通过组织保障、技术赋能、多方联动,实现案件发案率下降80%以上,师生反诈知识普及率达100%,建立长效反诈工作机制,创建“无诈单位”示范单位等“四个目标”。
三、组织领导
成立创建“无诈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分管学生工作、保卫工作校领导
成员:保卫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驻校警务室警官,各教学院党委副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保卫处。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工作。办公室主任由保卫处负责治安工作副处长兼任。
各教学院成立相应的二级机构。
四、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宣传教育全覆盖
1.全覆盖式宣传
开学季、毕业季、寒暑假前等关键节点,开展“反诈第一课”“假期安全提醒”等主题教育;新生入校前开展前置教育,保卫处与学生处联合利用新生网上传“反诈宣传手册”“反诈宣传视频”;成立二级学院“防诈普法宣讲团”,以多元化宣传策略,强化师生防骗意识,共筑坚实的校园安全屏障;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LED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每日推送反诈案例、预警信息;制作《校园反诈手册》《防骗口诀》等资料,发放至每位师生等,营造浓厚的反诈防骗宣传氛围。
2.精准化培训
新生入学教育必设反诈课程,签署《防骗承诺书》;纳入师德师风培训,重点防范冒充领导、投资理财等诈骗;组建“校园反诈志愿者”队伍,培养宣传骨干;联合属地公安机关,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反诈专题讲座,解析最新诈骗手法等,构建立体化反诈防骗宣教格局。
3.沉浸式体验
举办“反诈知识竞赛”“短视频征集”等活动;定期推送“反诈小视频”“警示提醒”等,增强师生的警惕性。
(二)技术防范智能化
1.预警监测系统
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督促指导师生全员注册;与辖区派出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时推送涉诈预警线索。
2.网络环境净化
定期对校园WiFi热点及公共电脑进行全面安全扫描,基于AI威胁情报系统实时拦截涉诈网站及其变种域名,同步清除恶意缓存文件并修复高危系统漏洞;以多样化、常态化的形式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依托网络安全宣传周等场景化载体,系统性预防电信网络诈骗。
3.建立数据模型
对近五年来学生被网络电信诈骗群体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大数据模型,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识骗防骗教育,减少发案。
(三)处置机制高效化
1.快速报告制度
发现师生疑似受骗,2小时内上报领导小组及公安机关;设立24小时报警电话63106110和62232538,畅通举报渠道;学生转钱必联系,转账前要与辅导员或班长报告。
2.事后复盘总结
发案即通报,通报即复盘;对受骗师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召开“1人被骗,班级受教育”反诈延伸教育活动,避免他人再受伤害。
(四)家校社联动协同化
1.家校协同
通过新生报到召开家长见面会、班级群推送反诈知识,提醒关注学生异常消费;发送《防诈告知书》,构建共防体系;建立重点学生(如曾受骗、易受骗群体)档案,辅导员定期跟踪回访。
2.警校共建
聘请驻校警务室民警担任“校园反诈辅导员”,定期给予指导;组织师生观看反诈警示教育视频,参与公安机关反诈宣传活动。
3.社会资源整合
联合银行、通信运营商开展“反诈进校园”公益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为受骗师生提供心理干预服务。
五、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5月1日-5月6日)。制定方案,召开启动会,明确责任分工。
2.全面推进阶段(5月7日-12月14日)。落实宣传教育、技术防范、机制建设等任务,开展中期检查。
3.巩固提升阶段(12月15日-12月28日)。总结经验,查漏补缺,评选“无诈单位”“无诈学院”“无诈班级”“无诈宿舍”。
4.验收总结阶段(12月29日-12月31日)。接受上级部门考核评估,形成长效机制。
六、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宣传活动的开展、技术升级;
2.考核激励:将反诈工作纳入单位、个人年度考核,对表现突出者表彰奖励;
3.责任追究:对因工作不力导致案件高发的单位,通报批评并约谈负责人。
七、预期成效
通过本方案实施,实现校园反诈宣传常态化、预警处置高效化、师生防范自觉化,打造“人人识诈、全员防诈”的平安校园,为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保卫处
202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