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特约记者/赵政)10月28日上午,校党委书记张爱红、校长郝好山分别走进14号楼206教室、3号楼201教室,听取常玉娜、张慧民两位老师讲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与师生共同探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课堂上,常玉娜老师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为主题,从社区养老服务升级、乡村教育帮扶等身边案例切入,用“小区旧改前后的生活变化”“山区孩子的‘微心愿’如何实现”等故事,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理念讲得透彻鲜活;张慧民老师则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非遗传承人坚守技艺与国潮品牌创新发展的对比,引导学生从“故宫文创走红”等现象中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意义。两位教师均采用专题式教学,将教材知识点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课堂互动氛围热烈,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校领导与授课教师展开深入交流。张爱红对常玉娜老师“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的教学方式给予肯定,她建议进一步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尤其是授课班级学生的专业,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模块,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为例,“可以让软件学院的学生开发智慧养老需求预测算法,组织学生基于真实社区数据建模分析,将抽象的社会保障理论转化为可量化的服务优化方案,实现从课堂听懂到社会能用的能力跃升。”郝好山聚焦张慧民老师的文化主题指出,“用‘国潮自信’回应‘精神内耗’,这种贴近学生思想困惑的教学设计,正是思政课引人入胜的关键。”他强调,案例不在多而在精,建议精选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避免“念课件”“满堂灌”,让思政课成为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场。
此次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是学校落实教育部“校领导深度参与思政课建设”要求的常态化举措,不仅是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把脉问诊”,更彰显学校“教学优先、育人为本”的办学导向。校党委已建立“校领导带头听课、带头备课、带头研究”工作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第一道关口”落地见效。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通过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磨课,定期组织教师研讨教学方法,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新时代伟大变革最新成就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滋润学生心灵,引领学生成长。(校对/王丽 审核/彭民工 姜金林 编辑/肖邓华 终审/逯忆)